Search

先前教育部發佈了新課綱,歷史課將以「略古詳今」為目標,並將以往篇幅最多的中國史併入東亞史,因此刪除了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先前教育部發佈了新課綱,歷史課將以「略古詳今」為目標,並將以往篇幅最多的中國史併入東亞史,因此刪除了不少中國上古及中古史的內容。
 
尤其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三國歷史,以後可能不會出現在課本當中,引起外界不少討論。
 
有些論點認為《三國演義》作為中國四大名著,若在課堂上沒能學到三國史著實可惜,甚至學生可能誤把《三國演義》的情節當作歷史;
 
也有些論點涉及意識形態,認為應當多把時間放在認識自己國家的歷史上,而不是去學習外國歷史。
 
那麼究竟學校是該教,還是不該教呢?
 
講義氣,沒那麼容易!話經典工作坊:11月與你共讀《三國演義》
講師: Somebody Sue/普通人 (《非普通三國》作者)
    蕭宇辰 小火車 ( 臺灣吧 - Taiwan Bar執行長)
日期:11 月 28 日(六) 14:00-15:30
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 11 樓研習教室(建國南路 2 段 125 號)
報名由此去 👉: https://reurl.cc/q82RAn


Tags:

About author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都有使用定位地圖和導航的經驗,目的地上方顯示的經緯度,標誌著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,讓我們得知自己所身處的街道和相對的位置。 不過,尋找地球刻度的過程,卻得回溯到五百年前的地理大發現時代,經緯度的尋找、發現乃迄於確立,整整花了一代人的心血。這些尋找地球刻度的先行者,從測量太陽、月亮和天象的過程中,逐步摸縮出一套準則,最後才有了航海鐘的誕生。 那知識呢?我們可以有測量知識的辦法嗎?資訊要如何轉化為知識?幸虧人類世界有一種叫做「書本」的東西,它是用來承載知識的載體和媒介,渺小的人類就可以利用書本來測量知識。 知識是沒有邊界的怪獸,我們很難為它畫出疆界來分類。我們只能倚傍書本作為閱讀和理解知識的起點,利用書本系統地或化約地學習一套知識。 被捧讀在手上、諷誦於心上的書本就如同具體的導引,透過書本所標明的頁數和章節,我們可以得知還需要多少時間,我們可以習得這套作者給出的知識,我們得以安排閱讀的行程表。 那麼,要怎麼測量書本呢?開數、裝幀和設計是知識的表皮,許多讀者是受到書本表皮的吸引而展讀。對書本內部所蘊藏的知識進行測量的工作,則得依賴「書評」,書評可說是知識這張航海圖上的定位。 我們認為,書評是一張入場卷,邀請讀者一同審視知識。書評訴說著作者的意圖、寫作的策略和傳遞的訊息,直指書本內中的誤解和謬誤,同時又訴說書本透露的專注與創見。
如果閱讀是生活的態度,那書評絕對是優雅的試煉。 投稿、合作案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